今天受邀參加我們醫院的乳癌多專科團隊討論會,演講懷孕期間乳癌的診斷與治療對策。

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主題?
乳癌平均年齡越來越低,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得到乳癌的比例也相對越來越高,而這樣懷孕期或哺乳期被診斷乳癌的例子,我自己這兩年就碰過一兩個。
都已經來過產後的回診,隔了一年又掛了門診,我問道:「那今天回來有甚麼狀況嗎?」
病人說:「不是懷孕啦~是後來有乳房的硬塊去檢查,才發現是乳癌,現在在吃抗賀爾蒙藥物,乳房外科的醫師建議要回婦產科追蹤的~」
---

以下便整理了幾個重點,懷孕中或哺乳期間的大家可以參考看看

懷孕和哺乳期間是我這輩子胸部最大的時候...=.=
再加上乳房從懷孕期就開始為了之後哺乳作準備,乳房摸起來的質地和沒懷孕的時候不太一樣,也較容易摸到一大塊硬硬的組織(通常是比較緻密的乳房組織,摸起來會有一大坨硬塊的感覺)
因此對於異常的乳房腫塊會比較難偵測到,這也是為什麼懷孕期間被診斷的乳癌通常都比較嚴重,因為很容易延遲診斷。
建議大家從還沒懷孕的時候就要有定期的乳房自我檢查,如果摸到和平常不一樣的腫塊,持續超過兩個禮拜,建議就診檢查!
在懷孕期間的影像學檢查,大家通常都會擔心輻射劑量。
#超音波 本身是最安全的,可以對乳房還有附近的淋巴結做直接的檢查,而且有需要還可以針對可疑的病灶做穿刺切片。
#乳房攝影 的輻射劑量非常低,單次照射的劑量並不會增加胎兒異常或流產的風險。在懷孕期間若有需要,可以穿鉛衣遮蓋住孕期的腹部和骨盆腔,做好屏蔽即可。

不過以上檢查由於孕期乳房組織和平常結構不同,對於影像學的判讀是比平常的乳超或乳攝還要困難的~

如果被診斷是乳癌,需要進一步檢查作
#癌症分期的話,可以優先考慮使用的影像學檢查如下:
1. 胸部X光
2. 腹部超音波
3. 不使用顯影劑的核磁共振
4. 調整劑量的正子攝影
這當然是case by case有所不同,不過治療處置基本上是和未懷孕前大同小異
手術: 所有孕期都可以接受手術 (主要考量麻醉藥物暴露的時間長短)
化學治療: 第二孕期之後就可以 (第二孕期後接受化學藥物治療,並不會增加胎兒異常的風險)
放射治療: 孕期不建議 (除非已經有威脅到生命徵象像是脊髓壓迫等,才需要迫切的接受放射治療)
標靶治療: 孕期不建議 (長期使用Herceptin會減少羊水量,影響到肺部發育)
賀爾蒙治療: 孕期不建議 (發現胎兒異常的比例稍高)
這要考量是否接受手術? 接受哪種手術? 是否正在化學治療? 是否接受過放射治療?

基本上如果目前都沒有在接受治療,非患側可以照常哺乳。

患側如果已經接受過放射線治療,乳腺可能會纖維化,泌乳的量會受到影響。

患側如果已經接受乳房保留手術,就要看切口和腫瘤切除的地方,再來作評估。

正在接受化療的產婦不建議哺乳,若要哺乳則要和化療時間間隔兩週。

正在使用Tamoxifen, Herceptin者不建議哺乳。
以上資訊跟大家分享~
記得記得! 定期自我檢查 (或請伴侶代勞~)很重要!!!
留言
張貼留言